『大海邊,有一片森林,穿越森林,發現一座城堡。』

這看起來,好像是童話故事的情境,與下段文字似乎沒什麼關聯。

回想R1那年,一次在NICU,聽娃娃的心跳。

突然Monitor發出警告聲音,心跳由120降到80。

旁邊的護士說:『林醫師,你把娃娃聽到bradycardia了!』

我不相信,就沒有理會護士講的話。

隔天我又聽診,遇到相同狀況,那位護士又講一樣的話。

我開始想:為何聽心跳會造成bradycardia?

以前曾經聽聞,大人受心理因素影響,在醫院測量的血壓與心搏速率,顯著高於在家的數值。

難道嬰兒的反應與大人相反?

我重新思考自己聽診的程序,洗手、拿酒精棉消毒聽診器,伸進保溫箱,聽診器放在娃娃的胸部。

重要的事在於酒精棉消毒,聽診器冰冷,刺激到娃娃的迷走神經,反射引起bradycardia。

後來,我的程序加了一道,酒精棉消毒後伸進保溫箱,聽診器先放在布上溫暖幾秒鐘

接下來,聽診再也不會造成bradycardia了。

 


 

海森堡 (Werner Heisenberg) 是德國物理學家,提出了「測不準原理」(又稱「不確定性原理」),這在高中課程有描述,若要仔細探索,大學及研究所的課程是更加深入。我對於高中物理,只留下一些粗略常識,這些概念,似乎不侷限於物理學,「測不準」的現象,有可能發生在各式各樣的領域。

唸大學期間,社會學的老師講一段故事,國外有專家學者到各工廠去研究「照明」的亮度,與「工作效率」的關聯。有一種現象,竟然不預期地出現,研究者每到一處,那個工廠的人員,當天的效率特別高,與燈光照明好像沒關聯,是因為有外人來參觀,大家都表現出最佳狀態。這也是「觀測」造成「變化」的一種現象!

「測不準」,要如何減少誤差?

DTR (Deep Tendon Reflex) 檢查,病人的眼睛若盯著自己膝蓋,可能反應過強,測不準。若叫病人眼睛看別的地方,醫師數「一二三」,叫病人聽到「三」的時候,牙齒咬緊,醫師趁此時敲病人的膝蓋,會得到比較準確的結果。因為,病人的注意力被轉移。

觀察兒童的行為,太多人在旁邊,難以看到自然的表現。在One-way mirror的特殊房間,小孩以為那是普通鏡子,看到鏡中的自己,不知道外面有人;而外面的人可以看進裡頭,就像透明玻璃一般。心理學的觀察,有時可借助於科技,排除干擾因素,看到兒童自然的表現。

我在小兒神經科的fellow training期間,跨專業聯合評估,多位醫師、心理師、復健師一同觀察兒童的行為,曾經在One-way mirror的測驗室進行。假如沒有這間測驗室,真的不容易看出小朋友平時的行為習慣。

海森堡「測不準原理」,類似的概念,可以在許多地方出現。